2009年9月4日 星期五

“待”产记

好不容易终于挨过了那些漫漫长夜的labour ward on-calls(产房当值日)。周末的当值日更是令人吃不消,当值时间打从早上八时直到翌晨八时(足足24小时)。古云:妇女在其生娩过程中不应看到两个日落或日出;换句话说,一个正常的生娩过程不能超过24小时。然而,身为medical student (MS) 的我们却“享有此周末优惠”。


在还未进入Obstetrics Posting(妇产科)前,心中也在质疑自己的能力,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此任务?当然,一个月后的今天,可以肯定地说之前的顾虑都是多余的。以前,若是少睡几个小时,紧接下来的几天总是头晕脑胀的;然而现在,只要当值回来后睡上几个小时,精神较后就变得饱满了,只能说时势逼人吧!哈!


当值期间,MS的首要任务当然是要学会如何接生。接生——曾经何时,一个令我“想”之色变的词汇。也许从小受到电视媒体的误导,提及生产的戏分,顿时浮现在我脑海里的尽是产妇痛苦的嘶喊声,接着是血淋淋的一幕。久而久着,每每看到生产的一幕(即使是在戏剧里头),一种不寒而栗或不安的感觉总会油然而生。


直到医学系的第三学年,本身第一次目睹临床生娩过程。未进入产房前,心里祈求着待会儿可别晕倒才好,哈哈!还好,首次亲眼看着婴儿从血淋淋的母体咕咕落地之际,心情并没有太大的起伏;反之,那一刻,深深体会到母亲们的伟大,也终于明白妈妈常说的那句话:生产仿佛是在鬼门关徘徊,生死仅是那么的一瞬间。较后,更与同伴继续用膳,若没记错,那天的午餐还是香烹烹的咖喱鸡,哈!很有满足感的一天,至少克服了多年以来的心理障碍。


身在产房当值之际,产妇震耳欲聋的嘶喊声依旧此起彼落;产后地上总是留下一大滩的鲜血。也许类似情景早已司空见惯,心中的那股恐惧感也销声匿迹了。


第一次接生,手忙脚乱是难免的。婴儿的头部还未出来之际,已在盘算着待会儿要以怎样的手势将婴儿头部扶稳,继而再把婴儿从母体“拉”出来。心中也担心着自己是否会用力过度而伤到婴儿?直到妈妈胎盘顺利排出,确定没有产后过量流血,终于都可如释重负了,实在谢天谢地!


原来——接生就是要“快而准!”偶尔,婴儿滑溜溜的身体,或是令人始料不及的“速度”,差点儿就让人招架不住。还好身旁有医生与护士监护着,否则可怜的他们还未睁开眼看到这世界,就要在床上摔了一跤,哈!


印象较深刻的是首次为产妇进行episiotomy(外阴切开术)。第一次持刀即将在病人的身上划一刀,那种感觉既紧张又期待。听完当值医生一番简略的解说后,盼到婴儿头部即要被挤出之际,我二话不说地在产妇阴部八点钟的位置剪了下去。 虽说那不是一个百分百完美的开口,但也不至于达到糟糕的地步。与许,就像医生说的,至少那是好的尝试。吸取了首次的经验,明显的,第二次episiotomy的效果比首次来得好。事后,庆幸自己当初勇于挥下第一刀,才会有第二次完美的开口。在此,感谢那天让我勇于尝试的医生们。


这些呆在产房的日子里,再次让我领悟到学习是不可能一步登天的。犹记得一年前,阴差阳错下的首次labour ward on call里,我先学会了检查胎盘。第二次踏入产房,尝试了deliver 胎盘(可别小看这看似简单的程序,即使是少了一点经验或运气,产妇也有可能会因胎盘残留在母体而大量失血呢!);接着一步一步地学习着接生,操刀进行episiotomy,再学会如何缝合伤口;还有当中的许多小细节,譬如如何安全地剪脐带,甚至是以正确的方法抱起普出世的婴儿。这一切一切都得靠经验累计的。依稀记得当值医生曾对我们说过:“自信是很重要的,只要兼备自信,勇于挑战,成功是有待可得的。


后记:人打从咕咕落地之际就注定走上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的路。在学医路上,医学知识固然是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基本的待人处事之道。即使是医术高明的医师,要是少了一般的医德,so what? ! 曾经就有一名lecturer说过:“Manner is still manner, it ‘s doesn’t matter where you are…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