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09年9月26日 星期六

我的志愿

小时候,大人总会问:“你长大了要当什么?”

此际,妈妈不得不提起那老掉牙的糗事。话说,一名乳臭未干的小伙子在被询及有关问题时,他竟模仿电视荧幕里的医师,戴起“口罩”,理气直壮地说:“我以后要当医生!!”殊不知,口上戴着的“口罩”正是类似卫生棉的东西(依据尊贵的母亲大人所叙述)。语毕,身旁的妈妈与爷爷皆啼笑皆非,捧腹大笑。

光阴似箭,转眼间,想当年的小伙子已长大成人;不晓得是巧合或所谓的如愿以偿,那小子如今真的念上医学系… …(没错,想当年那把卫生棉误认为口罩的黄毛小子正是小弟,早知道当初就说要当个大帅哥或大明星算了,哈哈!)意想不到小时候的我竟然怀有如此崇高的志愿? 嘻嘻,看来这只不过是媒体效应罢了! 成天呆在电视机旁,看着电视里头披着白袍,威风凛凛的医师,久而久之自然会对“医生”这行业感到兴趣。

随着年龄的渐进,儿时的梦想也不停地在更换… …

像许多同龄的小孩般,那时的我终是觉得教书是份神圣的工作,心想有待一日一定要执教鞭,成为世人敬仰的灵魂工程师。事隔多年,我才惊悉原来教书并非一件讨好的工作,除了排山倒海的工作压力,偶尔还要受到学生或家长的威胁。哎,只能说世界变了… …不是吗?

另外一个纠缠我多年的志愿就是当名设计师。自认有点创作天分的我从小对设计这行业充满了憧憬,像服装设计,发型设计等,统统曾是我的至爱。如今,一切已都成为“小时的志愿”了,哈哈!当然,这些小时候的志愿还包括了编剧,电台DJ,法医鉴定人员… …顿然发现,原来善变的本性在我小时候已开始悄悄发芽了。

后来如何进入这行,念上医学系??

一切就是那么的顺水推舟,顺其自然的。

填写申请大学表格前夕,还在犹豫到底是要医学系还是要药剂系?? 最后决定豁出去,选择1至5的空栏统统填上本土大学的医学系。结果,再次不晓得是天宫赐福或是命运的安排,我再次如愿以偿了。就这样,我踏上了那学医的路。。。

如今,长辈偶尔会问:“出来了,要专哪一科?”

专科?! 我没听错吧?! 距离它还有十万八千里的距离吧!毕竟当中还有许多的未知数呢?!

未知数(一):六个月后的我是否能顺利毕业?

未知数(二):自己会否挨得过那听说会忙得喘不过气来的五年实习生涯,当个合格医师?

当然,梦想是不用付钱的,偶尔也在想,若是真的有机会,我会往哪方面发展呢?

自认比别人慢半拍或手脚不够灵活的我从未想要在Surgery (外科)这行发展,大多数外科医生一幅高不可攀的形象也不是我所向往的。朋友偶尔会打趣地说:“像你这种做事慢条斯理和过于追求完美的人最适合当整形外科医生,担保病人醒来不会抱怨伤口缝得不美,哈!”

朋友的话并非全没道理的,若是要选一门专科,还得看个人的性格与兴趣。

念医,是因为喜欢服务业,能够每天与不同的人接触,这正是为什么 Family Medicine 成了我其中一个心头爱。朝九晚五的生活,闲空时与病人畅谈一番,正是我所梦寐以求的。

也许从小不喜欢与别人争,一般热门的课系,我都不感兴趣,譬如挑战度极高的脑神经专科,讲究快与临危不乱精神的急诊科,抑或是可大赚一笔的皮肤专科,心脏科等等。始料不及,我爱的竟是肿瘤科?! 够冷门吧?! 我也不晓得几时开始对该门专科独生情愫,也许周围实在太多的癌症病患,久而久之对Cancer,五颜六色的Chemo Drug也频感兴趣了。提及肿瘤科,我又在犹豫着,到底自己偏爱的是主攻成人的Clinical Oncology (non-surgical management of solid tumour) 或是儿科的 Clinical Haematology and Oncology,毕竟自己较感兴趣的还是haematogenous malignancy (血源性肿瘤如血癌,淋巴癌等)。

最近,更获悉原来还有一门自己可KIV(Keep in view)的专科,那就是Palliative Care Specialist (临终关怀专科?)。朋友都说:“那你的人生也蛮悲的,终日要对着那些临终的病人?!”我倒认为:“各有所好吧!”

大多数的人认为,医生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救活病人,但我在想:那些患上不治之症如末期癌症,罕见脑神经退化症的病患,该如何处置呢?倒不能丢下一个不治的Diagnosis (诊断)就任凭他们等待死神的召唤吧?!我在天马行空地想象,要是能凭我个人的一小绵力,减少他们临终前的痛苦,甚至是舒缓病患家属沉重的心情,那该会是多么神圣的一项任务。虽说我们无法救活他的命,但至少能让病患放下执著,毫无遗憾的走完该走的路,继而安详的离去… …

不少医学生被询及为何要念医时,“要救活他人”是常见的答复。但很多时候事与愿违;即使是最先进的医疗设备,最昂贵的药方,病患最终也会黯然离世。曾经就遇过这么一个真实的病历… … 年级小小的印裔女童在病房内像其他小孩般,天真活泼地嬉戏着;另一边厢,医生正与女童家属商讨其病情。原来,女童患的是一种罕见的脊椎骨恶性肿瘤,经过无数次的手术后,女童恢复了正常的活动能力,然而仍有一小部分的肿瘤碍于太过接近神经线而无法彻底地切除。依然记得医生口中所说的每一句话:“总有一天,残留的肿瘤会日愈渐大,届时,她会逐渐失去走路的能力,可能手术也起不了什么作用。现在,我们惟有单靠药物的控制,希望能用金钱来买更多的时间... ...”由此可见,我们也不过是一名渺小的凡人,并没有天赋起死回生的能力,不是吗?

有些人喜欢当个无国界医生,行医天涯,最终的目的也只不过是要减轻病患的痛苦;也许向这些原地的垂死病患伸出援手,也不外是“帮助病患”的其中一个管道。

想太多了吧?(都怪那些问我喜欢专读哪科的人… …)有目标固然是好,但还是脚踏实地,好好学医,等有朝那么一日才烦恼吧! 就像前段所提及的,这条漫漫长路上还有太多的未知数。也许有一天我会厌倦医院的生活,毅然决定开间小诊所,哪管什么专科不专科的;工作完毕后,坐在气氛浪漫的咖啡厅里,边品尝着诱人的Cappuccino,边在网上抒写部落格。只不过,这种奢望的日子看来也得多等十多个年头才能实现吧?!

后记:曾经何时,妈妈说多个算命师傅都批说我是个读书的材料,以后必定会出国深造的;然而至今师傅的话只灵验了一半,难道以后出国之际就是攻读专科的时候?! 哈,听了,爽了就作罢吧!=)

2009年9月4日 星期五

“待”产记

好不容易终于挨过了那些漫漫长夜的labour ward on-calls(产房当值日)。周末的当值日更是令人吃不消,当值时间打从早上八时直到翌晨八时(足足24小时)。古云:妇女在其生娩过程中不应看到两个日落或日出;换句话说,一个正常的生娩过程不能超过24小时。然而,身为medical student (MS) 的我们却“享有此周末优惠”。


在还未进入Obstetrics Posting(妇产科)前,心中也在质疑自己的能力,自己是否能够胜任此任务?当然,一个月后的今天,可以肯定地说之前的顾虑都是多余的。以前,若是少睡几个小时,紧接下来的几天总是头晕脑胀的;然而现在,只要当值回来后睡上几个小时,精神较后就变得饱满了,只能说时势逼人吧!哈!


当值期间,MS的首要任务当然是要学会如何接生。接生——曾经何时,一个令我“想”之色变的词汇。也许从小受到电视媒体的误导,提及生产的戏分,顿时浮现在我脑海里的尽是产妇痛苦的嘶喊声,接着是血淋淋的一幕。久而久着,每每看到生产的一幕(即使是在戏剧里头),一种不寒而栗或不安的感觉总会油然而生。


直到医学系的第三学年,本身第一次目睹临床生娩过程。未进入产房前,心里祈求着待会儿可别晕倒才好,哈哈!还好,首次亲眼看着婴儿从血淋淋的母体咕咕落地之际,心情并没有太大的起伏;反之,那一刻,深深体会到母亲们的伟大,也终于明白妈妈常说的那句话:生产仿佛是在鬼门关徘徊,生死仅是那么的一瞬间。较后,更与同伴继续用膳,若没记错,那天的午餐还是香烹烹的咖喱鸡,哈!很有满足感的一天,至少克服了多年以来的心理障碍。


身在产房当值之际,产妇震耳欲聋的嘶喊声依旧此起彼落;产后地上总是留下一大滩的鲜血。也许类似情景早已司空见惯,心中的那股恐惧感也销声匿迹了。


第一次接生,手忙脚乱是难免的。婴儿的头部还未出来之际,已在盘算着待会儿要以怎样的手势将婴儿头部扶稳,继而再把婴儿从母体“拉”出来。心中也担心着自己是否会用力过度而伤到婴儿?直到妈妈胎盘顺利排出,确定没有产后过量流血,终于都可如释重负了,实在谢天谢地!


原来——接生就是要“快而准!”偶尔,婴儿滑溜溜的身体,或是令人始料不及的“速度”,差点儿就让人招架不住。还好身旁有医生与护士监护着,否则可怜的他们还未睁开眼看到这世界,就要在床上摔了一跤,哈!


印象较深刻的是首次为产妇进行episiotomy(外阴切开术)。第一次持刀即将在病人的身上划一刀,那种感觉既紧张又期待。听完当值医生一番简略的解说后,盼到婴儿头部即要被挤出之际,我二话不说地在产妇阴部八点钟的位置剪了下去。 虽说那不是一个百分百完美的开口,但也不至于达到糟糕的地步。与许,就像医生说的,至少那是好的尝试。吸取了首次的经验,明显的,第二次episiotomy的效果比首次来得好。事后,庆幸自己当初勇于挥下第一刀,才会有第二次完美的开口。在此,感谢那天让我勇于尝试的医生们。


这些呆在产房的日子里,再次让我领悟到学习是不可能一步登天的。犹记得一年前,阴差阳错下的首次labour ward on call里,我先学会了检查胎盘。第二次踏入产房,尝试了deliver 胎盘(可别小看这看似简单的程序,即使是少了一点经验或运气,产妇也有可能会因胎盘残留在母体而大量失血呢!);接着一步一步地学习着接生,操刀进行episiotomy,再学会如何缝合伤口;还有当中的许多小细节,譬如如何安全地剪脐带,甚至是以正确的方法抱起普出世的婴儿。这一切一切都得靠经验累计的。依稀记得当值医生曾对我们说过:“自信是很重要的,只要兼备自信,勇于挑战,成功是有待可得的。


后记:人打从咕咕落地之际就注定走上“活到老,学到老”的路。在学医路上,医学知识固然是重要,但更重要的是学会基本的待人处事之道。即使是医术高明的医师,要是少了一般的医德,so what? ! 曾经就有一名lecturer说过:“Manner is still manner, it ‘s doesn’t matter where you are…